原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 )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这种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因而这项改革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实验用来识别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储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平均为-0.4——0.3左右;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家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养老金财富;家庭储蓄;生命周期假说
*何立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院,电子信箱:srvnlx@gmail .com;封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00433,电子信箱:jfeng@fudan.edu.cn ;佐藤宏,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院,电子信箱:satohrs @econ.hit2u.ac.jp.本研究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No118106312,18203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05JA79002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统筹城乡就业研究"(07JZD002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下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研究"(06CJL004)的资助。在数据使用方面得到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陆铭、宋铮、樊潇彦、章元等博士对本文的讨论和建议。
一、引言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1995-1997年间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为企业职工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从单一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现收现付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逐步提高到职工缴费工资的8%,企业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作为第一支柱的现收现付制和作为第二支柱的个人账户合计提供58.5%的目标替代率。这次改革导致养老保险预期的替代率从改革前的平均75%左右下降到58.5%,大多数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将会下降。养老金财富下降产生的福利效应是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养老金财富的变化会影响家庭储蓄率,从而影响社会的总储蓄率。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与现收现付制不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余额类似于私人储蓄,是一种强制性的家庭储蓄;第二,由于养老金总的替代率下降,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人而言,养老金占其老年生活来源较大的比重,因此,家庭储蓄可能会增加。第一方面的储蓄由于其强制性,规模可以估计,从而可以计算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但后一方面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
除了养老保险改革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还经历了其他一系列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职工尤其是企业职工面临的风险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影响人们的储蓄动机和行为。为了排除其他改革的影响,本文计算了改革前后职工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同时控制了时间变量和单位性质,以反映不同时期和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家庭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本文主要考察户主在企业工作的家庭样本,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面临的改革力度有很大不同,两类家庭的储蓄行为放在一起结论可能受到较多未观测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企业养老金财富变化主要由政策改变引起,具有外生性,因此本文把企业样本按年龄分组,用倍差法(difference2in2difference)的思想排除其他改革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尽管养老保险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然而这一改革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被充分地评价。关于养老金财富对居民的金融资产和家庭储蓄的影响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还很少见。本文的研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改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提供经验证据。(2)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决定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发现家庭储蓄率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通货膨胀率决定(如Modigliani与Cao ,2004)。也有些研究发现未来收入和不确定性等对城市家庭储蓄有显著的影响(如Kraay ,2000)。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家庭养老金财富的影响。(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用家庭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养老金变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利用养老保险政策变化克服养老金财富的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结果表明,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家庭养老金财富与当期收入之比下降100个百分点,将导致家庭储蓄率平均增加约30-40个百分点,但不同家庭养老金财富变化的影响不同,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影响显著的是户主为35-50岁的家庭。
六、结论和讨论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对中国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导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这一由政策导致的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可以用来识别养老金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的大小平均为-0.4到-0.3左右。这个结果与一些对发达国家研究的结果相近(如Feldstein ,1974;King Dicks-Mireaux ,1982;Samwick,1997)。但这种替代效应在不同家庭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的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家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而且,把家庭的教育和医疗支出作为消费支出来衡量家庭储蓄率时,这种替代效应更强,这表明养老金财富的增加会使得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日常消费支出。
本文的研究表明,生命周期假说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中国城镇家庭的储蓄行为检验。
在中年家庭中,储蓄的养老动机是明显存在的,因而在养老金财富下降的时候,家庭会明显地增加储蓄。对于年轻的家庭,其家庭储蓄率比较低,且储蓄的主要动机不是养老,因而家庭储蓄受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并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储蓄率不断上升的原因有多种,而养老保险改革是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本文还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地方。由于数据的约束,本文采用了两个时期的混合截面数据,虽然由于政策的变化两个时期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但养老金财富在截面上的变化主要通过控制家庭和个人特征体现,那些未观测的家庭和个人特征可能对结果造成偏误。今后可以尝试用匹配(matching)的方法对两个时期的家庭样本进行匹配,产生类似于面板数据的效果,更准确地识别养老金财富的效应。另一个问题是,一些重要变量可能存在测量误差,如家庭财富和养老金财富,今后可以尝试用工具变量方法解决。
原文下载 (283.71 KB)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下一篇:拆北京:记忆与遗忘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